家乡平潮、五接小传

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及相关典籍,因个人兴趣爱好,收集整理成文。感谢各部分原作者。

我出生于五接,四五岁时才随父母迁至平潮生活长大。此两地相隔仅六公里,时常来回走动,故两地均算家乡。但因在平潮生活时间更长,本文更加侧重于平潮的撰述。

历史变迁

地名由来

历史沿革

成陆史

设立镇市之处

清末 - 平潮市

60年代 - 通如县的昙花一现

解放前 - 如皋县薛窑专区五接

通州市撤市建区

通如两县对开沙岛、长青沙岛的争夺

五接镇转滨江新区的设立与成败

平东镇划归平潮镇

地理环境

里下河

通扬运河

五平公路

村名由来

文化习俗

方言

婚丧嫁娶

童子戏

板鹞风筝

人文教育

平潮小学与江海小学

风雷中学

平潮一中

2000年代平潮镇上趣事

小学门口大摆艳丽海报与喇叭车游街

圈个地就是马戏场

庙会来往骑驴耍猴

建筑

平潮的古代建筑

二坝桥

唐宋以后,为了抵御潮水侵袭,古代平潮百姓在江边筑起第一道挡潮大坝,后来潮水仍然漫到白蒲南,于是又筑起了第二道大坝,建了一座桥叫二坝桥,桥西还有一座清末民初建的闸。从此江潮至此平缓,这是“平潮”地名的原来。建国后二坝桥由木桥改建为水泥桥,桥南侧有粮站、煤球厂、内河轮船码头,老桥、老街、老店是平潮历史的见证,是多少代平潮人的记忆。可惜,2014年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被拆除(老街拆除后的遗址至今荒芜,附近居民种菜最近被铲除),更可惜的是,这座承载历史沧桑的二坝桥也被拆掉,更不可理喻的连桥名也没给保留,变成不伦不类的“新平桥”。

二坝桥对我而言是十分珍贵的,因为家住在运河大桥西侧北边,而父亲开的小工厂在镇南首。每次中午晚上去店里吃饭,有两条路可选,一是走大路,穿过镇政府和中心的闹市区抵达;二是沿着运河往南再沿着里下河朝西,接着再折返跨过南大桥抵达。第二种路线其实绕了一个弯子,但是一路算是有风有景,且人不算多车也很少,常常会选择此路线去店里。这条路必经二坝桥,我天天往返这座小石桥。不长,约莫十几米,有一定拱度,而且石阶和桥面很多都破败了,车行在上面很颠簸。最开始时二坝桥北端老街还没被拆,沿河一段几百米的老屋祖房只有老爷爷老奶奶生活居住,说是街,其实就是一段破败的石子路,两边有几个早已不太营业的店铺。这个石子路北端通向中学桥底,南端就是二坝桥。路在 2010 年代就很破败了,特别是下雨天十分泥泞,走路都不好下脚,我也没有走过几次,汽车是更不得行的。那是走这条路的人相当少,因为南边村子里的人想进镇市大多走西边较宽的国道直达了,不会沿着运河绕远路。也因如此,很少人会选择这条路,二坝桥也更加少人去走了。

美食

红糖京枣

菱角

鸡蛋糕

草鞋底

Author

Jing Li

Posted on

2022-07-04

Updated on

2024-03-11

Licensed u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