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智能制造
扬州大学 2015-2016 秋季 《计算机导论》 课程读书报告
改革开放快40年来,我国在经济、军事、政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,通过一系列的重磅举动,让外界在充满震撼感的同时,也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了更多的期待。有人不禁惊呼:一种“习近平式”的新常态已经到来。
就目前来看,虽然,Made in China成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。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,从低成本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制造业,进入高成本时代之后,大多无法收取品牌和技术溢价,企业利润越来越薄。为了维持再生产,为了能够盈利,部分企业选择牺牲生产安全,牺牲职工和社会的利益。所以,企业高负荷运转,设备带病生产,污染越排越多……
这样的中国制造,怎么体现以人为本?这样的中国制造,如何支撑中国巨大体量的经济?这样的中国制造,如何与国际高端制造企业竞争?这样的中国制造,如何实现全面自动化机械化?这样的中国制造,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?
让我们将让目光回溯到120年前的那场甲午海战,经此一役后的中华民族国力衰退、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命运,会让我们对制造业的意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。
甲午之耻,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制造业的薄弱。以“自强、求富”为口号的洋务运动,历经三十载,初见成效,中国制造业一时欣欣向荣,被认为是掌控亚洲的三大强国之一。
然而,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,没有中国制造业作为坚强后盾。孱弱的中国制造业过于依赖进口,没有自主发展的重工业作为支撑战争的基础,使得中国连年流失大量白银。同时,武器装备的提供不时断层。曾经的清政府拿着图纸,去法国地中海的船厂,让对方把船板等部件加工好,然后运回船政局组合起来,造价高,时间久。无奈的北洋海军只好以外购装备为主。以致战争后期,中国战舰上的枪炮弹药耗尽,不得不向他国寻求进口,贻误了战机。
可见,制造业,关乎一国国本,也承载着一个强国梦想。
时隔两个甲子,中国制造业的命运竟似在广袤时空中交汇。120年来,中国制造业收获了诸多荣耀,许多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,产值比重超全球三分之一,当仁不让地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大国。
但是,在大而不强的困境下,“制造强国”的梦想仿佛还在山那边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《中国制造2025》,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。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动下,中国向“工业强国转型”的浪潮澎湃而至。
现,蓝图已定,号角已响,位于变革前沿的中国制造业,当如何应对?
我们都知道,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。大力发展科教是为制造业的辉煌奠定基础。当下,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大众谈论的热点话题。智能手机、智能电视、智能家居、物联网等等新名词层出不穷。人工智能将会驱动未来制造吗?
机器人作为高新技术装备,不仅本身能够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,而且能够带动多学科领域协同创新,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彻底改变生产制造模式的新兴产业。而且,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按照国家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要求,实施制造强国战略,就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推动三维(3D)打印、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生物工程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。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、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;网络众包、协同设计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、精准供应链管理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;可穿戴智能产品、智能家电、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。
因此,人工智能将势必助力中国制造。中国工博会作为中国制造行业的标杆展会,将紧贴产业政策,紧跟市场需求,服务于制造业。2013工业机器人展中,重磅打造行业平台,服务于工业机器人行业,旨在引领中国制造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领先、自动化、智能化迈进。
我们可以预见,未来的制造业王国必然是工业机器人王国。
2016年1月23日
乙未腊月十四
于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